ofo生死局:强上链接硬广,能自救吗?

世界杯球童 2025-08-28 12:53:48 9735

ofo的生死局:独立之路还能走多远?

在阿里与滴滴的夹缝中求生,ofo面临资金与运营的双重考验

戴威坚持ofo独立发展,拒绝滴滴潜在收购,号召员工“战斗到底”[1]。这一选择使ofo深陷资本与股东博弈的漩涡,也令其资金困境愈发严峻[1]。

文/徐志成 编辑/叶丽丽 全天候科技(iawtmt)

共享单车市场格局已进入三足鼎立阶段:摩拜被美团收购,哈罗获阿里重金扶持,而ofo则在持续亏损中艰难求生[1]。截至2018年2月,ofo以50.89%的市场覆盖率居行业首位,但其领先优势正因资金压力与运维成本高企而逐步削弱[1]。

今年以来,ofo通过动产抵押从阿里获得两轮融资合计约72.66亿元人民币,但其资金消耗速度惊人[1]。据业内高管估算,ofo每月仅车辆运维(维修、调度)成本即达3-4亿元,且拥有超3000名员工,而供应商欠款偿还比例尚不足20%[1]。

供应链收缩暴露资金危机

ofo对上游供应商的采购量急剧下滑[1]。上海凤凰公告显示,原定一年采购500万辆单车的合作协议未能兑现,2018年前四个月仅供货约8万辆[1]。飞鸽自行车订单自2017年6月起大幅缩减,产能利用率从90%跌至不足一半[1]。

多家自行车厂反映,ofo结款周期长、押款严重,导致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部分企业因此裁员甚至倒闭[1]。自2017年中以来,ofo频繁被曝拖欠供应商货款及员工薪资,甚至被指挪用超30亿元用户押金支付账款[1]。

高昂运维成本成沉重负担

ofo早期大规模投放导致后期运维压力巨大[1]。数据显示,其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率高达39.3%,显著高于竞争对手[1]。按朱鸣估算,每辆车每日运维成本至少0.9元,以约1500万辆投放量计,月支出达3-4亿元[1]。

即便在五线城市上饶,ofo也维持三四十人运维团队,每人月收入超5000元,反映出其人力成本之高[1]。随着新车投放减少,旧车维护需求上升,维持用户体验难度加大[1]。

阿里与滴滴:左右ofo命运的两大势力

滴滴曾为ofo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一度达25.3%,后因战略分歧关系破裂[1]。今年4月,滴滴推进收购谈判未果,转而发展自有品牌青桔单车[1]。业内分析认为,滴滴或将一边发展自身业务,一边限制ofo扩张[1]。

阿里则通过多轮投资强化对ofo控制力,已获董事会席位及一票否决权[1]。然而,阿里同时大力扶持哈罗单车,后者已完成多轮融资,日订单量突破2000万单,形成双线布局[1]。有投资人指出,阿里对ofo继续输血的可能性较低[1]。

自救尝试:广告与区块链能否破局?

为缓解资金压力,ofo已启动多项自救措施[1]。2018年4月起,推出车身广告业务,涵盖品牌定制车、车筐展示位等多种形式,并在App上线效果与品牌广告,按CPC和CPM计费[1]。

5月17日,ofo宣布成立区块链研究院,拟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调度、停放等运营环节[1]。尽管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广告收入短期内难以支撑整体成本,但仍被视为租金外的重要补充渠道[1]。

(图片来源于公开信息)

未来何去何从?

戴威多次拒绝合并或出售建议,坚持独立发展路线[1]。然而,在摩拜被美团整合、哈罗获阿里全力支持的背景下,ofo的生存空间正在收窄[1]。

业内普遍认为,共享单车本质是运营密集型行业,而ofo在车辆智能化、团队执行力等方面存在短板[1]。即便与同属阿里系的哈罗合并,也难实现价值互补与市场垄断[1]。

若无新资本注入,或阿里提出收购,ofo或将面临生死抉择[1]。当前,其所有动作都指向“续命”——如何在资本耐心耗尽前找到可持续模式,成为戴威与ofo面临的终极考验[1]。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朱鸣、张磊、肖克、黄晓明为化名)

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

站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