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了一支考古队,开始了探寻夏都的田野考察。从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在拨开重重迷雾后,考古队将目光锁定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集中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以此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开始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的时期。
早期奴隶制夏王朝的存在无可非议,但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缺乏,夏代的文化面貌始终无法确认。20世纪6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一些古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十分特殊,介于龙山文化与商代之间,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二里头村,位于偃师县西南9千米的洛河南岸。
古文化遗址包括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寨后和辛庄5个村,面积375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后,1959年开始进行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发掘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遗物的特征介于龙山文化晚期和商文化早期之间,尚属首次重要发现,命名其为“二里头文化”。这处遗址的最下层被确认为夏文化,出土有铜刀,为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其上层为商代文化,发现有大型宫殿基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遗址中出土了大批工艺精良的铜器与玉器,应为夏商时期的都邑遗址,在考古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了解和研究夏商文化的历史有很大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可以确认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早期王城。但这座都城是属于商代的还是夏代却还不清楚。2003年,考古人员又在现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中找到了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其中一座,呈缺了一个角的长方形,东西长为110米左右、南北宽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整个庭院范围都是建造在高于地面半米的夯筑平台上。庭院四周为走廊,除西廊是外有墙、内有走廊外,其余三面中间都是墙,内外皆有走廊,说明在庭院北、东、南三面可能还会有相邻的庭院。这座宫殿的样式,后代有许多建筑都沿用。新的宫殿建筑群的发现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无论从其规模,还是样式都是皇宫大院的建筑。
这两座宫殿遗址的特殊处和意义,不完全在于认定它们是王宫,更重要的是它们发现的位置。早先考查知道二里头遗址所处的社会,很大可能是处于夏商两代分界的时期,其上层是商文化遗留,其下层为夏文化遗留。而这两座宫殿初步考定是处于夏文化层,那岂不是说,我们可以确定这是夏代的都城了吗?有位考古专家激动地说,“这意味着人们几乎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
然而事实上,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都并未得到公认,首先就此遗址本身的时期争论仍在继续,有人说属于夏文化晚期,有人说属于商文化早期,更为普遍的说法是“界于夏商之间”。历史学家冷静地说,“二里头遗址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目前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