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手机找手机:为什么当代年轻人“过目就忘”?

2006世界杯 2025-05-25 02:26:35 535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跟我一样的经历,疯狂工作的时候,大脑突然就出现了“短路”的情况:

已经发生过的事,说过的话,转眼就忘得的一干二净;

经常拿着手机找手机,揣着钥匙找钥匙;

苦心设计的电脑密码原来防的是自己,要跟同事说的话到了嘴边瞬间就忘……

都说健忘只属于老年人,我看未必如此。

只要忙起来,我的大脑就有一种提前退休的感觉,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工作5年了,混得还不如一条金鱼,可能连7秒的记忆都没有。

曾经的老年专有病,为什么现在却成了年轻人群的高发病呢?

我们年轻人的记忆力,真的是一届不如一届了吗?

01

过目就忘,远比你想象的普遍

刚刚30岁的何小姐,最近一直吐槽自己的记忆力似乎是断崖式下跌。

经常是拿起材料就忘记要汇报什么,做事情丢三落四。最崩溃的一次,她花了一整天时间加班写出来的报告,竟然在最后要关闭Word文档保存时点了“否”字。这一瞬间心态崩塌,一万点暴击来袭。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自我要求高,何小姐的大脑长时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一刻不停歇。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她说自己经常白天头晕、烦躁,到了晚上又睡不好觉,还一直多梦。整天睡眠不足的结果是身心疲惫,事情不写在本上根本记不住。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最终她还是去求助了医生。

再说几个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场景。

电梯停电了,需要走楼梯,突然不小心在楼梯上跌倒了。嘴里抱怨的同时,下意识地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了。环顾一下周围,还好没人看到,心里窃喜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刚才到底是在上楼还是下楼?

早起去卫生间洗漱,准备刷牙,有四支牙刷摆在我的面前,看了半天就是想不起来哪支是我自己的。干脆,再拆一支新的吧……

这种尴尬的场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 最致命的是我们还以为这没什么。

02

为什么你的记忆力经常被放进回收站?

有人说,人生中记忆力的最高点,永远停留在高考那一刻了。

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说明,工作之后,记忆力的衰退是个不争的事实。

有调查说,信息时代的记忆习惯被改变,社会竞争加大,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是造成记忆力衰退的主要因素。

1. 记忆习惯的改变

人们之所以会记住一件事,是因为大脑受到外界信号刺激,会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刺激越强烈,记忆越牢固,反之亦然。

网络信息时代,人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时间被过度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改变也导致了记忆方式的变化。

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这就意味着信息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的时间越来越短。

在科学上,有个著名的“门口效应”(The Doorway Effect),就是当你经过某个门口的时候,可能会瞬间忘记某些事情。

因为你的注意力被干扰时,就会对原本所专注的事物产生遗忘。

2. 加班熬夜压力大

前段时间,“996”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加班现在已经成了职场人的标配,但越忙越忘的现状也愈演愈烈。

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超过所承受的范围,会让人感到不快乐、抑郁、焦虑、痛苦、不满、悲观,间接性地导致记忆力衰退。

再加上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就很难集中注意力。都说早睡是这届年轻人最难的自律,但是为了自己的身体,还是要注意的啊。

3. 生活方式单一

对于“社畜”们来说,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公司和家里度过的,要么加班,要么宅。

为什么?因为累呀。工作一周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就想躺在床上。

但这种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保持很长时间,也会对记忆力造成影响。没有更多的外部新鲜信息的摄入,大脑得不到多元的刺激,一直在密闭的环境中,很容易导致精神不振、气息不畅,记忆力自然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03

怎样给大脑保鲜?

工作和生活,舍弃哪一个都不现实,我们只能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

如何拯救职场人的“阿尔兹海默症”呢?不妨来试试这几种方法。

1. 间隔式练习,提升记忆效果

彼得·C.布朗在《认知天性》中说,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安排练习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

这个道理有点类似于我们上学阶段,上课的时候都是每一门课穿插排开,而不是一门课连续上很久,这样间隔着学习的方式会提升学习质量。

我们在工作中,如果有可利用的大块时间,不要只专注于某一项工作。可以尝试穿插地开展多项任务,但隔段时间就要做回顾。这样的间隔性练习,会让我们把相关事项记忆得更牢固。

也许刚刚尝试的时候会感到疲惫,甚至觉得效果不明显,但适应之后,工作效率会显著提升。

2. 学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二次加工

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死记硬背的知识越来越少,活学活用的技能越来越多,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是工作后非常重要的能力。

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学习一项业务,重要的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学会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方式去表达所做的工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并记住。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讲到过,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实就在目录里,剩下的内容都是针对目录的详细解释。

我们要做的是掌握这些关键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语对其中的细节进行补充,这样就会减少大脑储存信息的负担,又可以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

3.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习惯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过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睡觉前和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

睡前的这段时间,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留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

早晨起床后,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所以说,睡前醒后这段时间千万不要浪费,如能充分利用,可以事半功倍。

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我们的记忆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非常重要,要劳逸结合,不要在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每学习四五十分钟,就应当做一些运动,增强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图片来源:CC0

来源: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站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