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
天,至高无上。——《说文》
古代帝王经常举行“祭天仪式”,国家遇到了重大灾祸,帝王往往会认为是自己有失德行,要诚恳地反省自己,并向上天祈祷……至高无上的帝王都如此重视“天”,平民百姓更是不用说。天,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
传统文化中的天,并非单纯是与地相对的宇宙虚空,而是将人,动植物等之外,人不知的世界都归在“天”的内涵里。大自然、宇宙中的一切,都被称为“天然、天工”。古人认为,天然是最合宜的,天工是最巧妙的。天的威力无穷,天的造化神妙莫测,非任何人力所及,也非任何人力能加以抗拒,所以天是值得敬畏和崇拜的。
威力无穷的“天”
“天”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有一群神仙在这里逍遥:道家讲“举头三尺有神灵”;佛家讲有天人、天国世界。在古代的传说中,神明可造人造物创世,道家有女娲神造人之说,盘古神开天辟地创世之说。这些神明,能力、智慧和境界都在人类之上,自然可以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从而主宰、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人及人类社会的命运。
在传统文化中,老百姓把神叫做“老天爷”。“老天爷”的意愿就是“天意”, 人类的命运都是命运之神安排的,这就是“天命”,“天命”是不可以违背的,“顺天则昌,逆天则亡”。神明掌控着人间的一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古人眼中,只有应察天意,循天道,应天时,方可成事。
总之,在古人的眼中,天不仅是“任鸟飞”之地,还是神仙之府,更是理想中美好事物的所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这么“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的原因吧。
小科普
天安门名称的由来:
天安门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城正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