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广西日报 ,作者广西云非遗团队
广西日报.
广西日报微信互动平台
编者按
罐,器也,多为盛物、汲水或烹煮之用。
早在万年以前,我国古代先民就用陶土制成了各类罐类器皿,用以生活。而在广西北部地区,极富民族区域色彩的煤砂罐也已发展百年。
本期,我们将走进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探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感受百年技艺的古朴气韵。
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四批
地域:广西 · 罗城
煤砂罐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特有的生活用具。其以罗城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原料,经舂碎、拌合、制生坯、刻画、晾干、煅烧、过釉等工序制成,多用作烹煮食物的炊具与盛储粮食的容器,具有耐腐轻便、经久耐用的特点。2012年,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桂西北九万大山南麓,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仫佬文明。
村口文化广场上伫立着巨大的煤砂罐石像。甘艳霞 摄
罗城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煤、铁、锡、铅、锌、铜、镍等20种矿藏,其中煤和有色金属储量丰富,是广西著名的“煤炭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有史记载,罗城在宋朝初年就开发煤矿,至明清两代采煤用煤相当普遍。煤砂罐诞生,则在“掘地为炉”的年代相伴而来。
煤砂罐的制作及使用,极大程度映照出了仫佬族的生活发展历程。在民煤生产兴盛,沿线煤田比比皆是的“大旺盛”时期,罗城家家用地炉,户户烧煤炭。
然而,寻常铁锅、铜锅等金属炊具却耐不住煤炭燃烧中硫化物的腐蚀,极易生锈漏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透气耐用、受热稳定的煤砂罐应运而生。
煤砂罐的造型十分丰富,以便多样化使用。甘艳霞 摄
走进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昌术的煤砂罐传习所,齐整的煤砂罐分门别类放置,各项流程器具有序摆着。
吴昌术如今已是古稀之年,自幼便在家人及乡邻的指导下学习煤砂罐制作。他介绍道:“煤砂罐的制作需要经过采集原料、舂碎、拌合、制坯、刻画、晾干、煅烧、过釉等几大工序,半点不能马虎。”
距离吴昌术的煤砂罐传习所约百米,便是富含煤层的取料点。甘艳霞 摄
“取之于煤,用之以煤”,煤砂罐的两大主要原料为煤矸石和白泥。煤矸石,学名高岭土,是煤矿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泥质固体岩石,具有灰分高、发热量低、比煤坚硬的特点。
囤积着的煤矸石块。古秀芳 摄
而白泥,则是在含煤炭区的土层里挖掘的、具有高度粘性的非金属矿产。白泥的选取较为讲究:太嫩的难以承受煅烧时的高温,而过硬的则缺乏粘性,煅烧时容易爆裂。因此,土层中杂质少、手感绵软的白泥才为上选。
此外,挖取回来的白泥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待干透且结块,结为白矸泥后才可使用。初筛过杂物的煤矸石和白矸泥备好后,便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舂碎(碾粉)工作。
首选绵软干净的白泥。甘艳霞 摄
石舂是碾粉的工具,由石支撑架、木碓杆、石碓和石臼四个部分组成。石碓连在木碓杆的尽头,正对在石臼的正中央,木碓杆的尾部架在石架上,方便人们踩踏施力。
将煤矸石和白矸泥分别舂碎。古秀芳 摄
煤矸石和白矸泥分别放入石臼中,多次反复锤击,碾碎成粉末状,再用竹筛过筛,直至粉末均匀细腻,由此便得出了煤矸石粉和白泥粉。
煤矸石粉和白泥粉。甘艳霞 摄
紧接着便将两种粉末进行拌合,又叫合泥。备好等比例的煤矸石粉和白泥粉,将二者混合,其间少量多次加入适量清水,不断糅合,形成煤泥团。
拌合成煤泥团。古秀芳 摄
随后把煤泥团放置在平台上,用木板反复捶打,继续掺入清水。通过掺水作为调节,将煤泥团搅混成一软一硬两部分。此做法是因为制作煤砂罐生胚时,需要分为上下两部分制作,较软的煤泥用作生坯的上部,硬的煤泥则用以制作其下部,以便于煅烧。
较软的煤泥作为上部,更便于罐沿塑形调整;较硬的煤泥则更为坚固,能更好支撑下部。甘艳霞 摄
制生坯是煤砂罐制作的关键环节。生坯是在模具上完成制作的,需预先在磨盘上撒上一层薄薄的煤炭粉用作打底,以防止煤泥团粘连。
随后将较硬的煤泥团擀成厚度约3厘米的泥片,覆于模具外部,旋转磨盘的同时用手均匀拍打,使其厚薄均匀,制成罐子下部,再用小竹板轻拍修整,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煤砂罐下部已初见雏形。甘艳霞 摄
生胚下部做好后,方可在上方制作上部。将软泥团搓成粗条状,转动磨盘,轻轻将泥条黏着到罐口,并用手沿着边缘压实。
制作上部。古秀芳 摄
再用水笔沾水细细划出形状、用刮板修整罐身,使其表面平滑。
用水笔沿着罐身调整形状。甘艳霞 摄
除了实用,煤砂罐也逐渐融入民族艺术的审美,刻画便是装点的方式之一。刻画的图样较为简单,多为水波纹或文字。转动磨盘,用竹签在罐口下方画上两条平行线,再在两线中间画上水波纹线,加以戳点,进行点缀。
刻画时一般使用小巧便利的尖竹签。甘艳霞 摄
生坯制好后即可进行晾晒,晾晒分为阴晒和阳晒两种。阴晒是把生坯放在室内阴暗处,使其自然风干;阳晒则是将生坯放在太阳光下进行过曝晒,利用高温将其晒干。
做好的生坯放置阴晒中。甘艳霞 摄
不管是阴晒还是阳晒,都要时刻观察罐坯的干湿程度。经过时间变化、空气浸透、风和阳光的混合,生坯罐的水分逐渐蒸发,罐体由软变硬,待罐身颜色由灰黑慢慢变成灰白,即为完成晾晒。
阴干需要20天左右,阳干则需3—5天。古秀芳 摄
晾晒干透的煤砂罐还需进行烈火的炙烤,这一步称为煅烧,通常10分钟就可以出炉。煅烧时,炉罩内温度极高,可达到1500—1800摄氏度。
高温煅烧中的煤砂罐。罗城县委宣传部 提供
过釉,是为了给煤砂罐上色。把烧得火红的煤砂罐放到地面的煤火炉中,并在炉中加入松树叶进行烧制,利用松叶高温燃烧时产生的松脂油熏在罐体表面,给煤砂罐釉上一层乌黑的黑釉。缕缕轻烟飘出,约10分钟后,煤砂罐就上色完成了。
燃烧松树叶放入炉中。甘艳霞 摄
煤砂罐在炉内过釉。古秀芳 摄
利用松树叶进行施釉,不仅取材简便且天然无害,呈现出的釉面乌黑油亮。这样制成的煤砂罐古朴自然,透气性高,从而也可洞见仫佬人民超凡的生活智慧。
煤砂罐周身呈晶莹的墨青色。甘艳霞 摄
作为罗城人家炉灶上的“主力军”,煤砂罐曾经贯穿了老一辈仫佬人民炊事烧火的方方面面。
当地群众使用煤砂罐蒸煮红薯。甘艳霞 摄
烧热水的高罐,煮饭的瓮口罐、篱耳罐,炒菜用的横柄扁罐、双耳扁罐,烧茶用的大、中、小牛头罐、蒸糯米饭用的饭甑罐,装酒用的壶罐,酿酒用的酒甑罐等等,品种达二十多个。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家庭燃煤大幅减少,煤砂罐也悄然隐退,令人惋惜。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和传承人的接续努力下,挖掘、传承煤砂罐制作,已被列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重要工作之一。组织煤砂罐制作创新工作,提高煤砂罐的使用和收藏价值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吴昌术对制作煤砂罐的初心。甘艳霞 摄
与煤砂罐相伴了大半辈子的吴昌术,目前已将技艺悉数传授给了儿子和徒弟。谈及煤砂罐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吴昌术直言:“必须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后人,让煤砂罐被更多人熟知。”
— 完 —
/ 特别鸣谢 /
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
向左滑动查看煤砂罐制作技艺“精彩瞬间”
▼
非遗焕新 邀您助力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自2021年6月起,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奔赴广西各地,遍访传承人,深入挖掘广西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情用心采写、拍摄,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看广西等系列活动,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融合传播,让广西活态的乡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定文化自信、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点的行动中,奉献媒体力量。
为了让更多的非遗被看见、被保护、被喜爱、被传承,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现面向全社会招募非遗焕新助力战略合作伙伴,诚邀您同我们携手前行,在非遗内容推广、活动运营、电商推广、产业开发等方面紧密合作,为广西非遗保护和传承注入全新活力!
合作联系方式
电话:18077105028
微信:zgyx18077105028
期待与你同行,共赴传承之约
策划统筹丨曾俊峰 罗莎
本期采写丨甘艳霞
本期编审丨宋瑶
视觉设计丨韦若琳
摄制丨古秀芳
总值班丨玉颖 孙璐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出品
觉得“好看”就点再看吧!
原标题:《爱上非遗丨第70期:抟泥作坯 松烟施釉 赤焰煅烧始成罐》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