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断过一年案件的狄仁杰,为何被称为神探?

2006世界杯 2025-07-30 10:07:35 749

也因为狄仁杰的刚正不阿,他得罪了不少人,为此他被诬告入牢。

幸好审他案子的是当时的清官阎立本,阎立本不仅洗刷了狄仁杰的冤屈,还顺带发现了狄仁杰的能力,可谓是职场带路人了。

也正是有这次机会,狄仁杰接触到了大理寺丞这个职位。

在唐代,大理寺就是最高司法机关,这也是狄仁杰跟断案最相关的一次。

担任大理寺丞的一年内,狄仁杰判决了许多历史遗留案件,涉及到的人数有一万七千多人。

这么多人的案件审理,竟然没有一个人对案件判决有意见,足见狄仁杰的清廉公正。

无论做什么官,狄仁杰的原则就是威武不能屈,命可以不要,原则不能丢。

所以狄仁杰的为官之路,其实很坎坷。

以至于到了后期,虽然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成为当朝宰相,也还是躲不过奸臣的诬陷。

锒铛入狱的狄仁杰在牢里以血写书荐黑白,终于是被免去了死罪,却也被贬彭泽县令。

从宰相到县令,没有打击到狄仁杰为官的信心。刚好彭泽县遭遇旱灾,狄仁杰申请免去税负,开仓放粮,让彭泽度过饥荒,受民众爱戴。

后来,契丹入侵,狄仁杰被启用镇守北方边境。由于抵御有当,加诸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不错,军民士气高涨,契丹也被跑了。

抵御有功,狄仁杰又回到朝廷当宰相,到了这时候,狄仁杰已经68岁了,狄仁杰享年71岁,

这三年虽然现在关心国家气运,但与断案其实关系不大了。

讲了那么多狄仁杰的事迹,其实就是要说明一件事:

从狄仁杰的生平来看,狄仁杰绝对是一名清官,但离神探,其实很远。

那为什么会被称为神探呢?

02

神探狄仁杰的由来

如果我们非要细究狄仁杰的探案经历,那必定得说说那十四个字: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一年内断案涉及人数一万七千人,一天算365天,四舍五入,一天就要处理47个人。

按一天24小时不眠不休,一个小时就得处理两个人的案件。

按这样的节奏来算,每个小时都得绷着神经来思考如何断案,这只能说明……狄仁杰精力十分旺盛?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去推狄仁杰是神探,显然有点勉为其难。

其实,让狄仁杰真正成为一名神探的,不是中国的力量,而是来自一名外国人。

在清末,有个文人写了一本关于狄仁杰的长篇小说,名为《狄公案》,也叫《武则天四大奇案》。

这本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的是狄仁杰作为县令断案的事,后半部分写的是作为宰相整肃朝纲的事。

虽然有历史背景在,但主要的故事情节却都是虚构的,它将狄仁杰描述为一位断案神探,犹如宋代的包拯。

没想到吧,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在清末就盛行了。

但在文盲率很高的清代,这样的小说妥实不能传播得很广,狄仁杰被广泛认识,还得拜一个外国人所赐。

在1943年,荷兰人高罗佩来到中国,在看到《狄公案》这本小说后,完全入迷了,为了追文,夜不能寝,饭吃不下。

他觉得书中的狄仁杰,不就是西方的福尔摩斯吗?

于是《狄公案》这本小说被翻译为英文,在西方大卖,狄仁杰“东方福尔摩斯”的称号就这样在西方疯传了。

这还不够,高罗佩作为译者吃尽了甜头之后,还想再吃透狄仁杰这个IP,真是资本家看了都要流泪。

高罗佩将自己关上门来,以狄仁杰作为主角,写了《大唐狄公案》这部小说,内含多个系列。

可能里面有些案件的答案,连狄仁杰本人来了都得打个问号:我TM的什么时候经历过这些事?

更为有趣的是,《大唐狄公案》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列为学生必读书,真是狄仁杰看了都要流泪,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外国火了之后,狄仁杰的那些“破案”事迹又被反哺回国内,这些事迹又被拍成影视剧。

也就是这样,狄仁杰神探的形象才被我们熟知。

狄仁杰是否是神探,我们无法得知,但通过神探这个身份,我们会想要去认识狄仁杰这个人,这倒是一个意外之获。

这样想想,倒也不是一件坏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站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