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女面。
此外,男性灵面中还有“神体”、“阿波男”、“鹰”、“蛙”、“二十余”、“三日月”、怪士”等面。
“三日月”面也写做“月出”“若月”。
之所以叫“三日月”面,据说是因观世家所藏此面的背面,位于额头部刻有状似旧历三日前后的月牙形弧线。
面深黄褐色,高颧骨,嘴半张,眉毛、胡须、鬓发线条有力。
本来用于《高砂》等剧目中后场中的神。现在多用于战死的武将魂灵。
因室町时代以后,《高砂》等剧目中的神改用“邯郸男”面。
“怪士”面也写做“怪”“灵神”“罔像”“危”。
此面与“三日月”面相似,但比“三日月”更接近人世间活人的表情。“怪士”面多用于武士魂灵。
女灵面中还有我们上文提到的“泥眼”、“瘦女”、“蛇”,还有“山鬼”、“灵女”等面。
“灵女”面眼窝、脸颊塌陷,额头干瘪,眉毛呈八字形。
用于《定家》《求冢》《砧》等剧目中死后还在述说对男性对方怨恨的幽灵。
四、鬼神面
鬼神面的最大特征是夸大瞬间表情,这与男面、女面、老人面不同。
以上各面,特别是女面的表情是中间表情。
中间表情如果用“温”形容的话,那么鬼神面的表情便要用“烈”来描绘了。
鬼神面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面的特征是眼球的眼白部分镶铜片等金属。
鬼神面有叫做“癋见”“飞出”“天神”“恶尉”“颦”“狮子口”等名称的面,用于龙神、雷神、狐神、天狗、阎魔、钟馗、鬼等人物。
一角仙人。
“飞出”面是因面上的眼球好像飞出似的,而得此名。
“飞出”面中有“大飞出”“小飞出”“青飞出”等。
“大飞出”面整个脸用金泥涂彩,眼球凸出,眼梢上吊,嘴巴大张,舌尖上翘,鼻耳硕大。
用于《雷电》中的主人公,该主人公是由于政治斗争被迫害致死,死后成为天神的菅原道真丞相,也用于天上的雷神等。
“小飞出”无耳,脸上的部件比“大飞出”小,脸呈赭色,显得很精悍。
用于比较活跃的神灵,如狐神、龙神等。
癋见——“癋见”的意思是指上下唇紧闭咧嘴的形状。
因为嘴角向两侧用力,嘴唇闭得紧,双目自然大睁。
“癋见”中有“大癋见”“小癋见”“牙癋见”“黑癋见”“白癋见”等。
“大癋见”古时也写做“闭齿见”,此面在世阿弥时代就作为鬼神面使用,用于第五出能(鬼能)中的天狗。
天狗是一种虚构的红脸高鼻很自负自大的妖怪,住在深山中,能在天空自由飞越。
天狗使用的“大癋见”面呈淡红色,下巴前倾,鼻头特大,粗眉倒立,双目圆睁,威风凛凛但让人觉得有点儿滑稽。
用于地狱之鬼的“小癋见”完全没有“大癋见”的滑稽味,面呈深红色,嘴角朝下,双目锐利,令人恐惧。
《钟馗》《皇帝》中的钟馗,《昭君》中的呼韩邪单于的魂灵用此面。
一般的“癋见”不露牙齿,“牙癋见”有两颗犬齿露在嘴外。
五、翁面
翁面中有“翁”“三番叟”面,只在《翁》中使用。
《翁》是产生时代早于能的神乐歌舞,登场人物是叫做翁、千岁、三番叟的神翁。神翁起舞,祈祝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翁》中的神翁由能演员扮演,但能乐界的人说《翁》不是能剧目,这是因为《翁》具有更神圣的式典属性。
现在《翁》也只在新年(日本不过春节,新年是最隆重的节日)及特殊庆祝演出时上演。
《翁》中主角“翁”戴的“翁”面被视为最神圣的面,现在还保留着《翁》剧上演前,在镜间(参照《能舞台》)用神酒、洗米、盐等供奉“翁”面的习惯。
“翁”与“三番叟”都是吊颚面。
下颚部与上颚部是断开的,用绳连接。
至于为什么吊颚,尚不明确。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象征神翁述说寿词。
“翁”面颜色为白色,“三番叟”面是黑色。
六、老人面
老人面也叫做尉面,这里的“尉”是指男性老人,所以老人面只包括男性老人面。
其特征是脸颊瘦颧骨高,束发,牙齿整齐。
牙齿形状有上下两排和只有上齿无下齿两种。
胡须有镶嵌胡须和画须。
两排牙齿、鼻下的胡须是镶嵌胡须的面,一般用于平民百姓中的老人,
而只有上齿、鼻下的胡须是画须的面用于表现有身分或是有神性的老人。
“鹫鼻恶尉”。
“石光尉”。
有人认为因此面作者是三光坊,所以叫“三光尉”。
此面的特征是脸上的皱纹多且深,骨骼比“小牛尉”粗壮,牙齿是上下齿,鼻下的胡须是镶嵌胡须。
修罗能中的武将幽灵化身为一般的渔夫、船夫、樵夫时多用此面。
老人面中还有“朝仓尉”、“笑尉”、“舞尉”、“皱尉“、“小牛尉”、“阿瘤父尉”等。
“小牛尉”面——据说此面的作者名叫小牛,因此得名,也写做“小尉”“古尉”。
面容清癯,只有上齿,下颚胡须是镶嵌胡须,但鼻下的胡须是画须。
用于有身分气质高雅的老人或具有神性的老人,《高砂》等第一出能(注:最先上演的能)前场主角用此面。
“阿瘤父尉”——名称的由来尚不明确。
有一种说法认为,因此面额头及脸部凸起的肌肉呈瘤状而得名。也写做“阿古父尉”。
造型比较接近“小牛尉”面,只有上齿,鼻下的胡须是画须,多用于中国题材剧目中的人物,
《三笑》《唐船》《天鼓》用此面。
此外植物精灵在前场化身为老人登场时也使用此面。
七、直面
能中不戴假面的剧目,被称为“直面”能。
“直面”的“直”是直接的直,“直面”的“面”与其他能面的“面”的用法相同,也就是说“直面”这一名称,表示其属性是能面的一种。
世阿弥在《风姿花传》中讲到“直面”能时指出:此亦很难,一般来说,演员自身为凡人俗体,表现凡人俗体乃容易之事,但奇怪的是演员演技若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是演不好直面能的。
首先,作为演员当然要扮演各种人物。但脸部无法与人物完全一致,所以要改变自己,硬做出表情,而这种样子更不堪入目。
因此要注意在举止动作上下功夫,使举止动作像所扮演的人。而表情尽量不要做作,自然为宜。
世阿弥在这里强调了演“直面”能的难度。
同时指出“表情尽量不要做作,自然为宜”。
这大概指的是不要用自己的表情去表现人物,保持中间表情。
从这一意义上说“直面”也具有假面的性质。
“直面”能多是现在能(注:舞台展开是现在进行时,主人公是现世中的人),而且所饰主人公都是男性,这当然是因为能演员都是男性的原因。
“直面”能剧目有《安宅关》《夜讨曾我》《放下僧》。
“能面为能之生命”,“能面之心乃能之心”,
能面不仅包含着历代能乐演员的感情,凝聚着历代观众的视线,而且支配着能的各个方面。
能演员戴上能面后,只能从面上的瞳孔部分向外看到一线微弱的亮光。
能面当然有两只眼睛、两个瞳孔,但是戴面时只能让面的瞳孔部分与演员的一只眼睛重合。
这是因为能面要比演员的脸小一点。
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将日本文化的本质总结为“空无”,
这种“心本无一物”的美学,体现在能面的设计上,便处理为没有表情的表情。
但这却又不是我们常常谈论的“面无表情”,而是包含了一切情绪的“空”,
是一种无表情,又超越表情的表情,被命名为中间表情。
所以能面初看骇人,越看越觉得十分平静。
然而在剧情演绎中,需要角色展现情绪时,一样有处理方法。
能面从上、中、下三个角度观看会产生不同的表情。
向上表情看似喜悦,向下便有了悲伤的模样。
于是便需要演员调整角度,借助表演和手势来传达角色的情绪,十分微妙。
能剧的音乐表现越在重要的地方,无声部分越多。
这里的静止并不是停止。
就像陀螺转到最快时看上去像静止一样。
能面与能的动作、音乐是一致的。
能面能使人回到“无”的状态之中。
“无”的状态具有无限表现的可能性。
所以有人认为中间表情的能面无表情,这是一种误解。
能面不是挂在墙上供人观赏的静止的艺术品,所以好的能面为表演留有空白。
以上就是有关“能剧”和“能面”的全部内容了,
喜欢我们的还请收藏转发关注哟~
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或想法也欢迎进入聊天对话框给我们留言~
小谷在这里等你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