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杏花春雨江南日,(https://xueqiu.com/8936892103/320191697)
摘要:
判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正确时获取了多大利润,错误时亏损了多少。
如果操作过量,即使对市场的判断正确。仍会一败涂地。
承认错误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能承认错误。也就会原谅别人犯错。
当你有机会扩张时,千万不要畏缩不前。
永远不要孤注一掷。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我愿意去了解一些未曾接触过的事物。基至在年轻的时候还迷上了暂学。后来。我发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要比单纯的思考效果更快。于是我的愿考开始为实践服务,并在行动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我的思考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更加进步,二者相辅相成。”
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家,怎能不具备强大的思考能力呢?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考虑起问题来却总是和本质擦肩而过。一方面,这与他们后天的历练及敏锐度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先天因素了。与之相比,索罗斯似乎天生就具有赚钱的天分,不管是小时候玩“资本战争”,还是后来商场上的“真枪实战”,他似乎都有种特殊的本领—能在事态显露之前,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进而拨开云层,看到掩盖在云雾之下的光芒。
拥有这种本领固然让人羡慕,但普普通通的我们是不是就只能落得“望洋兴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先天的力量再伟大,终究敌不过后天的熏陶与学习。索罗斯时常不在办公室,他觉得远离办公室的嘈杂将更有利于他进行思索。试想,如果索罗斯根本不去思考全球金融市场的错综复杂,不去考虑股票的走势和影响因素,纵使他有再强的天赋又能如何呢?终究也只会被时间消磨得一干二净。事实上,正是索罗斯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特长,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将其发扬光大,他才会拥有如此超凡的本领。
对于我们而言,光知道要思考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怎样思考。索罗斯在思考过程中常常将自己放在思考内容之外,他自诩力“思考型的行动者”,因为他善于从外部观察事情,包括剖析他自己。罗斯在有意培养下属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他知道他的
不仅如此,索罗斯进行思考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擅索罗斯基金的吉姆•马奎斯(Jim Marquez)曾回忆说:“索罗斯是个很会动脑筋的人。很多时候,他有意试探你是否能跟得上他的思路。有时,他也试着去了解你的思维方式,看看你突破重围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能的话,他还会描述一下当前的经济状况,然后问你,如果掺杂有这些因素,你该如何应对?怎么去解决?”通过这些问话我们可以看出,索罗斯在有意培养下属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他知道他的精于思考,也是在这种持续的锻炼中渐长渐成的。
懂得自我调控
“要想成功,你没有必要每分每秒都忙忙碌碌,你需要有悠闲自在的时间。如果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那么,你就不会知道哪一天是特殊的一天,更不会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了。”
思想必须全球化
“你的思想必须全球化,不能局限在某个角落。不仅如此,你还要了解发生在这个地方的事情是怎样影响到另一个地方的状况的。”
亚瑟•勒纳评价他说:“他很早就懂得进行全球思考,他精通全球事务的能力令人折服。一旦 A 点发生某种事情,他能很快理解其中的内涵,并马上把你带到B点的结果上。”
“索罗斯”般自信
德拉肯米勒评价道:“我从索罗斯那里学到了很多。索罗斯认为一旦你对某项交易满怀信心,就要具有野猪一样的勇气。正确的决策会让你获得无限多的利润。”
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件事被传为经典。
当时,德拉肯米勒对美元不是很感兴趣,而是对德因马克建立了很大的空头市场。当他的投资开始获利时,他对自己的做法相当满意。一次,索罗斯和他谈论起这笔交易时问:“你建立了多大的投资?”“10亿美元,”德拉肯米勒答道。索罗斯接下来说的话让德拉肯米勒大吃一惊:“你把这也叫做投资吗?”他鼓励德拉肯米勒成倍地增加投资,事实证明索罗斯的信心没错,它给量子基金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10亿美元也叫投资吗?”如果你充满自信,一定也能这么说。
“索罗斯的超脱是令其他投资者最受启发的地方。你无法理解超脱在这里的真正价值。当他犯错的时候,他能凭借超脱转危为安。〞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是每个证券交易市场张贴的宣传词。人人皆知证券交易市场里有风险,且不说“熊市”、“牛市”的瞬息万变看得人胆战心惊,就算走势平稳的股票也有可能突然形势急转,搞得你措手不及。在这样一个险象环生的环境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自然是保持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最为重要了。
危机既成事实,索罗斯只有面对。事实上,一旦把握住了事情的关键,其他的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索罗斯最终克服了自我。他说:“虽然事业上遭遇了一次大的失败,但我却赢了。因为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我是事业的主人,不是奴隶。我一直不敢承认自己是成功人士,总觉得一旦承认了,便会遭遇不幸。但现在,我终于克服了这种心态,坦然接受自己的成功。这对我而言是个重大的转折。”
索罗斯终于熬过了危机,对他而言,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索罗斯已经可以站在一个成功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世界,虽然以后的道路中仍会布满荆棘,但索罗斯却能走得更稳。因为,他已经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坦然面对每一次可能到来的困难。
或许人们总要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经历过这一段艰难时期之后,索罗斯变得更加警觉和超脱,这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甚至感染了他身边的人。1984年进入公司担当索罗斯助手的艾伦•拉菲尔(Allan Raphael)不无感慨地说:“索罗斯的超脱是令其他投资者最受启发的地方。你无法理解超脱在这里的真正价值。当他犯错的时候,他能凭借超脱转危为安。”索罗斯的贴身助理——拜伦•韦恩也曾说:“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金融市场,他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淡然态度。”这种“淡然”往往能让他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他看起来总是那么平静,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了他无限的财富与成就。
在索罗斯赚了足够多的钱之后,他才发现,事实上“赚钱比花钱容易得多”,而且花钱的乐趣非常有限。在他心里,似乎总缺少点什么东西,哪怕付出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得到,那就是—敬仰。于是,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哲学理念油然而生。他决定实践他的“开放社会”理论,在南非、东欧的一些国家开展他的慈善事业,以获得别人对他的尊重。他一旦决定了此事,便全心地投入进去,一点都不吝惜花多少钱,动辄一掷干金。我们暂且对他的动机和真正用意不做评价,单就他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设立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这一举措,就足以表明他对金钱的淡泊。
1990年,索罗斯在东欧创建了中欧大学,每年提供500万美元,持续5年。事实上,他实际支出的费用远远超出了2500万美元。1992年,索罗斯视察他在布拉格设立的基金会和中欧大学时说:“我拥有自己需要的所有金钱,因此我想建立自己的慈善机构。我现在想丢下一些东西,例如2.5亿美元,并用最快的速度花掉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或许你根本不可能相信一个人居然可以对那么多钱无动于衷。
或许正因为我们太在意钱了,反而更不容易得到它。例如我们也来炒股,看准了一个股票却又担心它突然踩地雷,搞得你血本无归,因此不敢建立大的投资。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建立了投资,看着股票价格涨了又涨,满心欢喜却又心惊肉跳,生怕哪天突然下跌,所以急于抛出。我们希望“钱生钱”,却又害怕它“一去不复返”,总觉得把钱擦在手里才能安心。我们太在乎它,所以不敢拿它去冒险,最终也只能做一个可怜的守财奴。
与其那样痛苦,还不如看开一点,把钱看淡一点。俗话说:“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它存在的一切涵义无非都是人们赋予它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去关心一下身边更有意义的事情,而非要钻到钱堆里呢?
常常留心,时时警觉
“我们广泛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在一段时间内是如何影响某一行业或某类股票的,并从中发现赚钱的机会。这要比只关心下一季度公司将賺多少钱有意思得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除了具备生存的本领之外,更要时时留心、处处提高警惕,以便随时应对外界的突发情况。
譬如,大森林中不停奔跑的野鹿是最具警惕性的动物之一,因为它们能随时随地竖起耳朵聆听周围每一丝细微的声响,睁大眼睛注视身边每一个事物的变化,所以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动物的侵犯,从而以最快的速度逃离它们的视线,保全自己的生命。动物尚且如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时时提高警惕不仅意味着生存,更是成功与机遇的到来。
鉴于同样的理由,索罗斯认为:若想在股票市场淘金,就要异常敏感。那么多人充斥在股票市场上,希望从中海捞一把,因此机会是不可能等着你慢慢去发现的。
你需要用自己敏锐的触角去不断寻找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一旦获得某种信息,就要马上出击。后来索罗斯之所以成为人人敬畏的“金融大鳄”,可以说他的敏感神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工作时,他将警觉的目光撒向全球,密切关注着世界金融市场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变化,以期能从中找出投资的无限商机。尤其可贵的是,他不仅对金融领域有着莫大的关注,还对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金融交易的领域也关心有加,并时时保持着常人难有的警觉。
正如其昔日盟友罗杰斯所说:“我们广泛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在一段时间内是如何影响某一行业或某类股票的,并从中发现赚钱的机会。这要比只关心下一季度公司将赚多少钱有意思得多。”的确,在罗杰斯与索罗斯合作期间,他们总是订阅很多杂志,总是留心各个领域的变化与发展。
狡黠的投资人
“从事任何交易,总会有人贏有人输,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对于这次成功,我没有丝毫负罪感,就算我不做这么大的投资,同样会有人这么做!”
和商人一样,索罗斯也极尽精明,商人的潜质在他身上表露无遗。他的脑袋转得极快,时时有新鲜的点子,聪明到近乎狡黠。并且,他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聪明运用到工作中。用索罗斯一位助手的话说,那就是:“和其他精明的投资家一样,索罗斯总是试着用最少的投资赢得最大的利润。”
“狡猾”的索罗斯,他从来不会让自己惹上麻烦。即使是自己理亏,他也表现得相当镇静,以最简便的方法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中。
独树一帜的投资理论
反射性理论
“不是现在的预期符合将来的情况,而是现在的预期造成了今后发生的事件。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天生具有某种缺陷性,这种缺陷性的认识与实际发生的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即反射性。”
反射性理论,也有人将其翻译成反身性理论、相互作用关系理论等,索罗斯在书中提到此理论时用的是“Reflexivity”一词。
索罗斯认为市场并非永远都是正确的。从市场价格对未来趋势的反映这个角度而言,市场往往总是错的。这种错误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导致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预期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另一方面,这种偏差也影响了他们的投资活动,从而造成他们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换句话说,不是现在的预期符合将来的情况,而是现在的预期造成了今后发生的事件。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天生具有某种缺陷性,这种缺陷性的认识与实际发生的事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二者没有完全的独立性,而是相互作用、互决定的,不存在任何对应和对称。
索罗斯把这种双向的联系称之为“反射性”。可以说,在人们活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领域中,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反射性的关联。具体来说,反射性有两层涵义:其一,目前的偏向会影响价格。其二,在某种情况下,目前的偏问也会影响基本面,使得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而导致市场价格的进一步变化。
索罗斯认为:人思想的变化对事态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很相似。任何一次对微观物体的测量都难免包含着宏观仪器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准确测量出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可能准确地掌握微观过程的客观规律。
同样的道理,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在承认参与者影响的前提下,还是有可能获得关于历史过程中事态的客观资讯的,在思维者参与的事态中也确实有某种可以客观化并加以正确预测的成分。主流的市场经济学理论大多忽视“有思维参与的历史过程的不确定性”这一因素而导致根本性的缺陷。因此,索罗斯称自己的理论是反射性理论。
反射性理论可以说是索罗斯理论的核心部分。从这个理论出发,索罗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观点提出异议。那些认为金融市场有逻辑可循的经济学家坚持“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这种论调,他们认市场价格可以反映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使这种趋势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是他们早已清楚未来市场该朝哪个方向走了。
而索罗斯则认为:事实上,这些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金融市场毫无理性可言,根本不要妄想能通过理性分析来预测出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任何对未来的猜想都是“管中窥豹”,具有很强的片面性。但是,认为这种猜想毫无意义也是不对的。恰恰相反,索罗斯所推崇的反射性理论就是认为这种想法将反作用于事态的发展。他深信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不是经由理论分析可得出的结论,而是市场参与者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实际发生的情况的双向联系。
索罗斯的这种观点非常另类。一般而言,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金融市场是理性的,股票也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他们期望能通过对市场和股票走势的分析,研出某种运算模式用来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向。索罗斯觉得这种做法纯粹是徒劳,金融世界一片混乱。市场的运作不是靠逻辑,而是靠心理,或者说是群落本能。你必须观察市场往哪里走,确定市场上的投资人在想什么,因为真正能够对市场起作用的正是投资人认识的偏见和事实之间的关系。
“假如人们对某种货币丧失了信心,这就是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不管正确与否,都将成为一种自我强化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推进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促使股票价格自然而然地下跌。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对某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很有信心,于是大量买进该公司的股票,这时自我强化的现象也发生了,使得股价上涨。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也更易于操作,从而也会让投资者的期望更容易得到满足。”这种现象就是认识和现实的双向回馈,也就是“反射”。
由此说来,金融市场的动荡混乱是因为人们带有缺陷性的“偏见”所造成的。投资者怎么看待股票走势,决定了股票价格的上涨或是下跌,是人们的“偏见”决定了股票价格,而真正资讯所发挥的作用却很小。这种“偏见”也是一种“自我强化意识”,它与股票的潜在走向互为作用,共同影响投资人对未来市场的预测。所以说,投资人购买股票所支付的价格不仅反映了股票价值,更创造了股票价值。
“人们一旦开始参与到对某种现象的思考中,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就不仅仅是现象本身了,还包含了人们的观点。所以,现象的发展过程不是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的直接跳跃,而是从事实到观点,再从观点到事实。”同时,你还要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人们的“偏见”,也就是猜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在现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一种作用。认识到了这些,投资者在从事股票交易时就不必为“混乱”而苦恼,而是着迷于“混乱”。在无序中把握住关键,当其他投资者目不暇接时乘势追击。
认识和现实的双向回馈造成了一种过程的发生:先是自我强化、不断发展,然后出现鼎盛时期,接着是情况恶化、呈衰跌之势,最后是大崩溃。
“盛衰的过程是市场浮躁的表现,最初是自我强化,但由于没有办法稳定事态的发展,最后只能任其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所谓物极必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信直觉和本能
“如果我卖空,而市场却期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时,我心头便会浮现出一丝紧张感,随后背部开始隐隐作痛。等到我填补了卖空,疼痛感突然消失了,感觉也一下子好了起来。这就是依赖本能和直觉的时候了。”
索罗斯认为在投资过程中,最难判断的事情是: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应该冒多大的风险。这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因此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了最后往往还得依赖求生的直觉和本能。
可以说,是市场的不断历练造就了索罗斯这种超凡的直觉和本能。同时,这种直觉和本能也在一次次的市场检验中变得更为准确。它所发挥出来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凭借它索罗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什么时候应该削减。
娱乐休闲其实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远离市场,才能更加透彻地分析市场。那些天天紧守住市场,生怕漏掉一点动静的人,最终只会被市场所左右。投资者一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市场愚弄。
“索罗斯知道自己微错了,会很埋率地说:‘我错了’,然后尽快撤出,留着坏投资只会慢慢把你吞噬掉。不要以为这样做很容易,那需要非凡的自制力,基本上不能摻杂任何个人感情。”
索罗斯一向认为,作为一个出色的投资家必须不动感情。不要以为承认错误是件很丢脸的事情,更不要碍于自尊或害怕损失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不犯错,既然已经错了,就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妄想继续下去可以柳暗花明。赔钱对于投资者来说,称得上是家常便饭。因此,投资者一定要能坦然接受错误,冷静客观地分析行情走势,见形势不妙,就应立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然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
一天,当索罗斯正和朋友打网球时,一位在东京的经纪人打来电话,向索罗斯透露美国总统尼克松遭遇“水门事件”一事在日本民众中的反应不是很好。这一秘密消息让索罗斯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继续恋战,还是趁机退出。此时,索罗斯没有立刻放下手中的球拍并火速赶回公司召开会议讨论此事,而是相当坚决地马上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抛出股票。一切仿佛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在发现情况不对时,索罗斯没有丝毫的犹豫,而是立即采取措施。这种当机立断、决不恋战的处世风格,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索罗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没有必胜的把握时,最好不要把自己逼上绝路,铤而走险。
在大多数人眼中,索罗斯仿佛是一个善战的将军,而且战争越激烈他就越勇猛,从不轻易善罢甘休。但事实上,索罗斯还有另一面,那就是急流勇退。一般而言,在市场出现某些突发状况时,索罗斯往往已经填平了投资金额。因为他懂得,只有及时放弃不可逆转的战局,才有可能投入新的战斗。尽管中途退出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毕竟不至于血本全无,谁能想像继续恋战的结果呢?或许会更加不堪设想。
索罗斯总是想得更为长远,事已至此,他就不会计较自己现在是输是赢,关键是怎样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卷士重来。的确,做任何事,尤其是在从事投资交易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念头而让自己陷入某种尴尬的境地。等到真正“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也永远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时机了。和以后的辉煌相比,暂时的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