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鸽子 吃货研究所
如题,我收到了朋友寄的一箱鸡㙡菌。
泡沫盒里,是用纸巾仔细包裹的鸡㙡,一棵一棵的,裹满了泥土。可能因为鸡㙡是从白蚁巢中生长出来的,这些泥土都致密而紧实,半干涸地固着在鸡㙡上。
商家还送了两个青椒,我起初以为类似苹果的乙烯一般,青椒会释放某种神秘化学物质,能够调节鸡㙡的保存环境,结果是自己想多了,它只是作为炒鸡㙡的小料……
01
清理
如果有大块的泥土,可以用小刀先刮去,然后将鸡㙡泡入水中,等待泥土融化脱落。等到泥土全都浸软之后,就可以进行清理了。用一把硬毛刷仔细刷掉菌柄缝隙里的细小泥土。用力刷的话,也可能稍微刷去菌柄的表皮,不过无伤大雅。
黄色:菌伞的边缘和内侧菌柄上也会粘有泥土,请轻柔地刷一下。
蓝色:凹陷处的泥土可以用垂直于纹理的方向刷掉。
红色:黑色是菌柄表皮的颜色,不是泥土残余,当然也可以用力刷掉。
绿色:尾部如果散开了,不要太用力刷,会断掉。但如果根部软滑发粘,不要犹豫,那是坏了,得切掉。
由于鸡㙡所属于的蚁巢伞属有数百种之多,因此购买到的鸡㙡也有不同的区别。不过我对此毫无研究,只能将它们姑且分为两种:一种是白一点的鸡㙡(左一),特点是粗细均匀和较为白色的菌柄,有更大的菌伞,但是质地较不紧密,容易碎成一丝丝,菌柄末端也经常是碎的。另一种是黑一点的鸡㙡(右一),特点是逐渐收缩的颜色较黑的菌柄,在中上部有一个巨大的节,质地极为紧实。至于中间那个,像是二者之间的形态,口感更接近黑色的那个。
02
怎么吃
作为非云南人,第一次见到如此多新鲜的鸡㙡菌,必须把握机会展开一场舌尖上的冒险之旅!
鸡㙡刺身
首先试一试“鸡㙡刺身”。
像大多数蘑菇一样,鸡㙡直接入口后,是几丁质和气腔带来的所有蘑菇都一样的味同嚼蜡的口感,长长的纤维感有点像比较硬实的大球盖菇。然后就是浓郁的甜味,非常明显,仿佛是一些蔬菜的甜味,还有一些纤细的香味,白色的那种鸡㙡是浅浅的奶油香味,黑色的那种鸡㙡则仿佛半发酵茶的复杂芳香——当然,这些香味在烹饪的过程中几乎都会流失。
接下来试试把它们做熟。
香煎鸡㙡
放进烧烫的平底锅,极高的糖分马上开始焦糖化反应,形成漂亮的棕色,空气中也立刻弥漫出仿佛是烘烤派皮一般的甜香。而随着加热时间延长,汁液逐渐从细胞中渗出,将焦糖溶解,奶油的味道开始变淡,但是焦糖的气味变得更加强烈。鸡㙡和其他菌类不同,在加热褐变中很难产生坚果和木质的复杂香气,但是奶油和焦糖的特质尤为强烈。
如果加热时间较少,还保留着些许气腔带来的纤维感,鸡㙡的口感甚至有些像油焖嫩笋,焦糖的气味已经强烈到模拟出了老抽的发酵香味,加上极高的游离氨基酸带来的鲜味,鸡㙡的整体风味真的很偏向酱油的感觉。
小炒鸡㙡
将香煎后剩余的边角料炒一炒,更离谱的事情发生了。鸡㙡中释放出大量汁水,和糖分竟然形成了天然的收汁效果,翻炒的过程中自然地出现了琥珀色浓稠的酱汁。
因为烹饪时间比煎的时候长,炒的鸡㙡纤维感稍低一点,质地更加柔软,但是致密的本质依然可以带来相当不错的咀嚼感。吃上去有点像是茭白的质地,纤细而长的纤维束有感觉像是蛙类的肉。虽然叫做鸡㙡,但是口感着实比现在已经滥觞四溢的鸡肉好上不少。
煮鸡㙡汤
我挑选了几棵大的,用小火稍微炖煮,加入一些盐即可。
汤是完全符合“甘甜”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有非常浓郁的甜味和鲜味。味道比较类似贝类和虾短时间烹煮时在水中留下的氨基酸的甜味。而且香气似乎也因为较为温和的烹饪方式而有所保留,在汤里呈现出些微的荸荠香味。至于口感,整根的长度和略微长时间的烹煮,形成了柔嫩的长纤维,有些类似嫩蒲菜的质感。
当然,鸡㙡还有很多烹饪的方法,比如更被人熟知的鸡㙡油,更多的尝试还是留到今后的冒险吧。
(*文中未标明来源的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云南人说:一定要试试油鸡㙡!
原标题:《我,非云南人,收到一箱鸡㙡时,怎么吃才能不辜负这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