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北京城牆和北京城門
外城
編輯
重修後的永定門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間增築。又稱「國城」、「外郭」。城牆長28里,高7.5米至8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9米。東南角因避讓水窪而向內曲折,被附會為「地陷東南」。
嘉靖二十八年籌劃重修外城時,最初的構想為在各城門外修建關廂子城,從而形成大城居中、九座子城拱從的奇特布局。後改為環城修築外廓,南面將天壇南牆包入,然後東西兩路向北(位置大約在內城城牆外2000米處),至洪武除年被廢棄的元大都土城的東垣和西垣南端,然後從土城取土,修建北面、東北和西北三段城牆。外城總長度預計在120里左右,與內城構成「回」字形布局,辟門十一座,南、東、西各三座,北面兩座。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築前三門外的關廂城(三座獨立於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於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築京城外郭城。最初規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它低洼地帶設置水關八處。由於工期浩大,在嚴嵩建議下,改為先修築南面城牆,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包入。此議得到嘉靖帝的許可,外城工程於嘉靖三十二年閏三月開工,同年十月南段竣工。後因用兵頻繁,加之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使明廷集中財力物力重建宮殿,外城一直沒有再築。嘉靖四十五年(1564年)增築外城各城門的瓮城。
外城城牆
編輯
北京外城三面長28里(14.409公里),呈東西寬、南北窄的扁長形,辟七門,四角建角樓四座。城牆內為夯土,外包磚石。外城城牆外層包磚1米左右,多為明代大城磚,內層包磚0.7米左右,多為清代小城磚。外城通高6至7米,頂厚10至11米,基厚11至15米。西段城牆最窄,頂厚平均為4.5米,基厚7.8米。
外城城牆、城門和角樓於1951年至1958年陸續拆除。
外城城門
編輯
主條目:北京城門
北京外城共有七門,南面三門,東西各一門,此外還有兩座便門。外城的城樓都比內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於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約高20米,為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進深3間,於正陽門遙相呼應。其次是廣寧門(現名廣安門),該門只是比永定門矮了一點。廣渠門、左安門、右安門都是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高度僅15米左右,東便門和西便門形制更小。
外城城門於明代建成後只有瓮城,直至乾隆時期才增築箭樓。與城樓相同,外城箭樓的形制也比內城箭樓更小。永定門箭樓正面有兩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兩側兩排箭孔,每排3孔,共26個箭孔。箭樓的後面沒有抱廈,只有一道門。而廣安、廣渠、左安、右安四門又次之,只設22個箭孔。東便門和西便門最小,只有8個箭孔。與內城瓮城不同的是,外城瓮城城門均設在箭樓下,與城門門洞在一條直線上,且瓮城內無關帝廟。
永定門
編輯
主條目:永定門
位於外城南垣正中。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仿照內城城門重建,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兩層樓,通高26米,面闊五間(24米),進深三間(10.5米)。箭樓規制甚小,面闊僅三間(12.8米),進深一間(6.7米),單檐歇山頂灰瓦。瓮城為方形,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外側兩端抹為圓角。箭樓辟兩層箭孔,南面每層7個,東西每層3個。箭樓城台下辟單孔券門。永定門瓮城於1950年拆除,箭樓、城樓於1957年拆除。2004年在原位重建了城樓。
左安門
編輯
主條目:左安門
位於外城南垣東端。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面闊三間(16米),進深1間(9米),高6.5米,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深29米。箭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小式建築,灰筒瓦頂,面闊三間(13米),深一間(6米),高7.1米,箭孔和瓮城門洞設置與永定門相同。1930年代將城樓、箭樓拆除,1953年將兩樓城台及瓮城拆除。
左安門俗稱「江擦門」。「江擦」為「礓磋」(jiāng cuō)的諧音,在中國古建築中,礓磋(或作「礓礤」(jiāng cǎ))指石制的、沒有梯級的坡狀台階。
右安門
編輯
主條目:右安門
位於外城南垣西端。俗稱「豐宜門」(因金中都豐宜門故址在其附近)或「南西門」。其城樓、瓮城、箭樓的規制與尺寸同左安門相同。1956年將瓮城、箭樓拆除,1958年將城樓拆除。
廣渠門
編輯
主條目:廣渠門
位於外城東垣正中偏北。俗稱「沙窩門」。規制與左安門相同。1930年代將箭樓拆除,1953年將城樓、瓮城拆除。
崇禎二年明將袁崇煥曾在廣渠門外戰敗後金軍隊。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初未攻打此門,因此廣渠門守軍前往其他城門支援。英軍趁此門防守空虛的機會將其攻破,然後在天壇中架炮轟擊崇文門,將內城攻破。
廣安門
編輯
主條目:廣安門
位於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同一軸線上)。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城門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因該門為南方各省人士進京的主要通路,為壯觀瞻,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改建後的廣安門城樓高兩層,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通高26米,面闊三間(13.8米),進深一間(6米)。瓮城原為半圓形,乾隆時改建為圓角方形,寬39米,深34米。廣安門瓮城及箭樓於1940年代拆除,城樓於1957年拆除。
東便門
編輯
東便門附近的內城東南角樓
主條目:東便門 (北京)
位於外城東北角。嘉靖時修築外城,財力不足,因此在此處將東南角樓包入,留一臨時性城門作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及至建成10年後才命名為東便門。城樓規制與左安門等城門相似,但更為窄小,面闊只有11.2米,進深為5.5米,城樓連城台通高12.2米。東便門城門下沒有辟券門,而是設置過木式方門。箭樓為乾隆時添建,設箭孔兩層,北面每層4孔,東西每層2孔。東便門瓮城、箭樓於1930年代失修拆除,城樓於1958年修建北京火車站時拆除。
西便門
編輯
西便門城牆
主條目:西便門
位於外城西北角。城樓通高10.5米,其他形制、尺寸與東便門相同。西便門城樓、箭樓、瓮城於1952年拆除。
外城角樓
編輯
外城角樓共四座,修建於嘉靖三十二年,均為單檐歇山頂十字脊方形建築,樓高7.5米左右,面闊、進深均為一間(6米),設箭孔兩層,朝外兩面每層各3孔,朝城牆兩面每層各2孔。外城西南、東北角樓在1930年代拆除,西北、東南兩座角樓分別在1957年和1955年拆除。
因南護城河多次改道,外城東南角樓原址的一部分目前位於南護城河河道內[8]。
內城
編輯
北京內城又稱「京城」、「大城」。東段和西段的大部分為元大都城牆,北段和南段修築於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城牆為夯土築成,內側和外側均包城磚。通高12至15米。內城城牆的北段和南段厚度大於東西段厚度,平均底厚19至20米,頂厚16米,上有女牆。內城有城門九座,角樓四座,水門三處,敵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個。城外有寬30-60米的護城河。
內城城牆
編輯
北京內城東垣南段遺址,遠處建築為東南角樓
主條目:北京城牆
北京內城城牆以元大都城垣為基礎。洪武元年明軍攻陷大都後,大將軍徐達令指揮華支龍於當年在城內北部增築一道土垣[9]。並在其外壁包砌磚石,作為城內第二道防線。洪武四年放棄元大都北垣,以增築的這道土垣為北城牆,並加寬、加高,並令指揮張煥計度元故皇城周圍計1206丈;令葉國珍計度南城(金中都故城),周圍計5328丈[9]。
永樂四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將南城牆南擴二里,但被包在城內的原南城元朝夯土城牆未被拆毀(皇城附近處除外),而是任其自行湮滅。永樂年間,還將東西南三面城牆外壁包砌磚石。正統元年,令安南人阮安修建九門城樓、箭樓、瓮城、閘樓、角樓;正統四年,修繕城壕橋閘,正統十年令成國公朱勇將城牆內壁也用磚石包砌,北京內城城池至此基本完備[9]。
內城城牆總長度約24公里,所圍合的區域基本成東西較寬的方形,惟西北缺一角,被附會為女媧補天「天缺西北、地陷東南」之意[10]。據遙感觀測,此處原有城牆痕跡,使內城城牆呈完整的方形。但是,這裡的地形為沼澤和濕地,不利於地基穩固,因此推測原城牆修築後不久即被廢棄,並修築斜角的新城牆,將此處割出城外。
北京內城東垣南段遺址
歷史上,北京內城曾多次遭到進攻,如明朝俺答汗和後金的圍攻,以及清朝義和團之亂時八國聯軍的進攻,但因城池堅厚,除八國聯軍之役外,在其它圍城戰中均未曾被強行攻破過。
1911年,清朝滅亡後,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築環城鐵路,先後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瓮城,皇城城牆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城城牆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闢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這兩個實是豁口)。
1949年之後,中國共產黨政權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作。韓戰期間,為便於疏散民眾,在內城城牆上增開了大雅寶胡同豁口、北門倉豁口(東四十條豁口)、鼓樓大街北豁口、新街口豁口、官園西豁口、松鶴庵胡同豁口等6處豁口[11]。
1950年代後城牆的存廢引起了爭論。建築學家梁思成以整體保護角度出發,提出保留城牆,並將其改造為環城公園。這一觀點未被採納。為修建北京地鐵,內城城門和城牆先後於1965年至1969年拆除。內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也加蓋改為暗溝,成為城市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
內城城門
編輯
正陽門城樓
主條目:北京城門
北京內城的各個城門上方都建有城樓,這些城樓坐落在通高12至13米的城台之上,與左右的城牆緊密相連。城台的下邊正中間開有一個拱形的券洞,乃為城門洞,門洞處安有兩扇對開的大門,外包鐵釘,正面有鍍銅大泡釘。門後有大門栓。
明代北京內城的城樓建於明朝正統年間,各城樓皆為重檐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除了正陽門城樓為面闊7間,進深5間外,其餘如朝陽門和阜成門都是三間進深。內城各城樓的具體規格也不一致。正陽門的規格最高,在各城樓中最為壯觀,崇文門、宣武門稍差一些,東直門、西直門又低一級,而德勝門、安定門、朝陽門、阜成門的規格最低。各城樓均有上下兩層,守城將士可以登樓遠眺。
北京內城各城門的外邊正前方還有一座城樓,就是箭樓。各座箭樓的形制也各不相同,正陽門的箭樓最雄偉壯觀。城台高約12米,重檐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南側面闊7間,北出抱廈5間,東南西三面均設有四層箭窗,南面共有52孔,東西兩面各有21孔,前門箭樓高38米,寬52米,進深32米,是北京城內各箭樓中最高大的。在內城9門中,只有前門箭樓下面開有門洞,而且僅供皇帝出入。內城其餘各門的箭樓的造型與前門箭樓基本相同,正面為重檐歇山頂,後面出抱廈五間。正面重檐下有三排箭孔,重檐上還有一排箭孔。
箭樓的左右兩側也有城牆,並且與內或外城的城牆相接,於是在各城門處形成了一個個向外鼓出的小城,此為瓮城。瓮城的平面形狀有正方形的,如東直門、西直門的瓮城;也有長方形的,如正陽門、德勝門的瓮城;還有半圓形的,如東便門、西便門的瓮城。其他瓮城基本是正方形,但在相鄰兩面牆的相接處採取了弧形而不是直角。
內城各門的瓮城各有其特點,就是同一邊的城牆上的各瓮城城門都正對而開,像東城牆上北邊的東直門的瓮城門朝南,南邊的朝陽門的瓮城門朝北,這對於軍隊從某一城門經城外調往另一城門提供了方便。西城牆上的西直門、阜成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宣武門都是如此。正陽門瓮城則是在東、南、西三面開有城門,惟獨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安定門是個例外,兩座瓮城的城門都朝東。
正陽門
編輯
正陽門箭樓
主條目:正陽門
位於北京內城南垣正中。明永樂十七年修築,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門之名——麗正門,正統時改為現名。
正陽門城樓位於高13.2米的城台上,樓高兩層、27.76米,面闊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城台正中辟有券門,門內設千斤閘。正陽門南設有箭樓,俗稱「前門」,亦寬七間,後有抱廈,樓上南面設四層箭孔,每層13個(內城其餘八門箭樓為每層12個箭孔),東西各設4層箭孔,每層4孔。箭樓與門樓之間為瓮城,寬108米,深85米,東西設有兩座閘樓,於閘樓下開券門,門內也有千斤閘。平時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出入百姓繞行西閘樓下券門。
正陽門箭樓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毀,城樓在當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燒毀,後均重建。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拆除。1965年經周恩來批示,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
北京內城的瓮城內都各有一座廟,而唯獨正陽門有兩座廟,西為關帝廟,東為觀音廟。正陽門關帝廟內塑像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壇郊祭回宮時必在廟內拈香。廟內有「三寶」,一為大刀,一為關帝畫像,一為白玉石馬。文革期間,正陽門關帝廟與觀音廟一同拆除。
崇文門
編輯
主條目:崇文門
位於內城南垣東邊,俗稱哈德門。永樂十七年修建。正統朝之前名為文明門,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門之名。正統朝後取《左傳》「崇文德也」之典改名崇文門。並在正統朝期間增建瓮城、閘摟、箭樓。
崇文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9.1米),進深三間(24.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5.2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寬78米,深86米,西面辟閘樓、券門。崇文門關帝廟在瓮城內東北角,南向。1900年,崇文門箭樓在義和團之亂中被英軍開炮擊毀,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門瓮城。1966年拆除崇文門城樓。
崇文門是「景門」,有光明、昌盛之門的含義,其標誌是鎮海的崇文鐵龜。由於靠近通惠河,崇文門也是北京各城門中最繁忙的城門,在明朝、清朝和民國初期均設有稅關,所有進城貨物、乃至入京大臣的隨身行李,都要在崇文門納稅。慈禧太后「梳妝費」和民國時期總統年薪都由崇文門關稅中支出。1924年馮玉祥發動甲子政變後,崇文門稅關方告撤消。
在每天關閉城門的時候,只有崇文門會通過敲鐘來提醒要出入城門的人。而其他城門則敲擊一種形狀扁平的打擊樂器,這種樂器發聲如「嘡」。因此老北京有「九門八嘡(點)一口鐘」的說法,同時老北京口語裡常說的「鐘點」大概也來源於此。在過去北京南郊大興縣一帶有很多釀酒的作坊,酒車常從崇文門進城,因此崇文門多走酒車,也有了「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的說法。
文革期間拆除崇文門城樓時,發現該樓為明代所建的大木結構,木料為金絲楠木。其中部分木料後來用於故宮和天安門的翻修工程。
宣武門
編輯
主條目:宣武門
位於內城南垣西邊。永樂十七年擴建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正統朝之前沿用元大都城順承門之名,民間諧音俗稱為「順治門」。正統朝時重建城樓,增建瓮城、閘摟、箭樓,並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改稱宣武門。
宣武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2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3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寬75米,深83米,東面辟閘樓、券門。宣武門關帝廟在瓮城內西北角,南向。1927年拆毀宣武門箭樓,1930年拆除宣武門瓮及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宣武門城樓。
宣武門俗稱「死門」,多走囚車。其原因是當時北京的墓地多在今陶然亭一帶,所以送葬的人多出宣武門,清代的刑場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車也出宣武門。宣武門的標誌是報時的宣武午炮。
宣武門在北京內城九門中地勢最低。雖然平日流經內城的河道水系大多由正陽門東水關出城,但遇暴雨時,城中積水多湧向宣武門。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康熙三十四年北京城暴雨,積水堵住宣武門城門,無法開啟,最後由宣武門內象房的六隻大象強行將城門拉開,城中積水才宣洩乾淨。
東直門
編輯
主條目:東直門
位於內城東垣北邊。原址為元大都崇仁門。永樂十七年取「東方盛德屬木、為春」和「直東方也,春也」之意,改為現名[12]。
東直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5米),進深三間(15.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4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為元朝末年所修,因為當時崇仁門為東垣正中城門,因此瓮城幾乎為正方形,南北寬68米,東西深62米,南面辟閘樓、券門。東直門關帝廟在瓮城東北角,南向。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毀東直門瓮城和閘樓,1930年拆除東直門箭樓。1958年拆除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
東直門的鎮門之寶為門外之鐵塔,鐵塔內供奉有一座石雕的藥王爺像。東直門多走運木料的車。
東直門瓮城尺寸在北京內城各門中是最小的,因此門內關帝廟也沒有關羽塑像,而是用木製神主代替。老北京民間諺語中有「九門十座廟,一座無神道」之語,即指東直門關帝廟。
朝陽門
編輯
主條目:朝陽門 (北京)
位於內城東垣正中。原址為元大都齊化門。民間俗稱亦為齊化門。
朝陽門城樓、箭樓形制與崇文門相似,城樓寬31.35米,深19.2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2米。瓮城寬68米,深62米,北側辟閘樓、券門,朝陽門關帝廟位於瓮城東北角,南向。1900年朝陽門箭樓被日軍火炮擊毀,1903年重建。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除瓮城。1953年拆除城樓及其城台。1958年拆除箭樓。
朝陽門是北京的糧門,多走糧車。原因是該門離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段很近,南方通過京杭大運河運來的漕糧都由此門入城,存放在朝陽門內的幾座大倉庫內。也正因如此,朝陽門的標誌是瓮城門洞上所刻的一枝谷穗。朝陽門也有「杜門」的別稱,有休息的意思。
西直門
編輯
1953年的西直門
主條目:西直門
位於內城西垣北邊。原址為元大都和義門。永樂十七年取西方屬義之理改為現名。
西直門城樓、箭樓形制與東直門相似,城樓寬32米,深15.6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寬68米,深62米,南側辟閘樓、券門,西直門關帝廟位於瓮城東北角,南向,1930年代被拆除。西直門是北京最後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門,但1969年修建北京地鐵時仍將瓮城、箭樓、城樓全部拆除。其間曾在箭樓城台中發現元代修建的和義門瓮城門洞,但亦被拆除。
由於北京城內水質不佳,皇宮用水皆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水車從西直門入城。因此西直門多走水車,其標誌也就是瓮城的一塊刻著水紋的石頭。
和義門瓮城修建於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明初又繼續使用了60多年,直至正統年間統一重修城門時才被包砌入箭樓城台中。
阜成門
編輯
主條目:阜成門
位於內城西垣正中。原址為元大都平則門。民間俗稱亦為平則門。明洪武14年重修,正統元年重建。取《尚書》「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成九牧,阜成兆民」之典,改稱阜成門。
阜成門城樓、箭樓形制與朝陽門相似,城樓寬31.2米,深16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0米。瓮城寬74米,深65米,北側辟閘樓、券門。阜成門關帝廟位於瓮城東北角,南向。1935年拆除箭樓與閘樓。1953年拆除瓮城和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城樓。
由於此門離西山最近,而西山門頭溝出產的煤又是北京城裡必不可少的燃料,故煤車都從此門進城。也因此,阜成門之標誌乃為是瓮城牆壁上刻著的一朵梅花。由於標誌「梅」「煤」同音,老北京間有「阜成梅花報春暖」的說法。阜成門也叫「驚門」,有「公正」之意。
德勝門
編輯
德勝門箭樓
主條目:德勝門 (北京)
位於內城北垣西側。明初將元大都健德門改稱德勝門,寓意明軍以德取勝。洪武四年改筑北京城垣時向南移建。城樓寬31.5米,深16.8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6米。瓮城寬70米,深118米,在內城各城門中僅次於正陽門。瓮城西側辟閘樓、券門。德勝門真武廟位於瓮城北邊正中,南向。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樓。1955年拆除城台。因該門瓮城南北進深很長,箭樓位置比安定門箭樓偏北50餘米,未阻擋地鐵施工,因此未被拆除。1979年擬拆除箭樓,後得以保留。
明清軍隊凱旋時從此門入城,仁義之師要從此門出入,因此此門多出入兵車,德勝門也叫「修門」,有品德高尚之意。
安定門
編輯
主條目:安定門 (北京)
位於內城北垣東側。明初將元大都安貞門南移修建,並改稱安定門,取「天下安定」之意。城樓寬31米,深16.05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6米。瓮城寬68米,深62米。瓮城西側辟閘樓、券門。1915年拆除瓮城。1969年拆除箭樓、城樓。
北京內城其他七座城門的瓮城內都建有關帝廟,惟獨安定門和德勝門瓮城內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廟。軍隊出發亦從此門出城。
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所以皇帝要從此門出去到地壇祈禱豐年。安定門外的糞場比較多,因此糞車多從安定門出入。
拆除安定門前,曾對城樓建築作應力測試,用鋼絲捆縛城樓大木支柱,然後用絞車拖拉,樓體傾角至15度仍未倒塌。
內城新辟城門
編輯
水關門:位於正陽門東水關處,1905年東交民巷使館界工部局將水關河道上加蓋水泥板,並在城牆上原水關位置開闢門洞,形成城門,以便日後圍城時及時撤至正陽門火車站。門洞內安置鐵門兩扇,兩側挖有耳室,供值班衛兵休息。
和平門:位於內城南城牆,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1926年開闢,以便利內外城之間的交通。該門無城樓、瓮城之設,僅僅是在牆體上開闢兩個門洞,並將該處牆體略增高增厚。初名「新華門」,1927年改名「和平門」,以區別於中南海新華門。門洞高13米,寬10米,各裝兩扇鐵門。1958年將門洞拆除,改為豁口。
建國門:位於內城東垣南端,北京古觀象台東北角處。1939年偽北京市政府拆除此處城牆,開闢一寬7.9米的倒八字形豁口,取名「啟明門」。1945年改稱建國門。1957年隨內城城牆一道拆除。
復興門位於內城西垣南端,與建國門相對的位置。1939年偽北京市政府拆除此處城牆,開闢一寬7.4米的倒八字形豁口,取名「長安門」。1945年改稱復興門,並增建一座高12.6米的城台和一座寬10米的單券拱門。1955年拆除。
內城角樓
編輯
東南角樓
主條目:北京城東南角樓
北京內城有四座角樓,其形制基本相同,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建築,平面呈曲尺形。角樓高度為17米,連同城台通高為29米左右。朝外的兩面分別寬35米左右,各設四層箭孔,每層14個。側面亦設有四層箭孔,每層四個。角樓背面設方形的大孔,安裝木柵窗,供通風和採光用。角樓內為中空建築,僅沿箭孔設四層樓板。
北京內城四座角樓中,僅東南角樓因臨近鐵路,擔心拆除工作影響鐵路通行而倖存。其它的三座角樓,東北角樓在1920年拆除,城台於1953年被拆除;西北角樓1900年被俄軍火炮擊毀,城台於1969年拆除;西南角樓因無力維修於1930年代拆除,城台於1969年大部分拆除,僅餘小部分。
皇城
編輯
清代北京皇城平面圖
主條目:北京皇城
北京皇城修築於明朝永樂年間,是在元大都皇城的基址上向東、北、南三面擴建而成的,是北京宮殿城池建設的配套工程。平面呈長方形,西南角因避讓慶壽寺而缺一角。牆高約7至8米,底厚2米,頂厚1.7米,外刷紅赭色泥灰,上覆黃琉璃瓦。皇城城牆周長18里(北城牆2506米,南城牆1701米,西城牆2756米,東城牆3724米),共有七門(一稱四門、六門、八門)[註 2],其中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就是「內九外七皇城四」中所指的皇城四門:
大明門:皇城正門。為磚石結構宮門式建築,基礎為漢白玉須彌座,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面闊五楹,正中辟三門闕,漢白玉門檻。1644年清順治元年改名為大清門。門上鑲嵌漢白玉石匾,上有青金石琢磨的「大清門」三字,背面為「大明門」三字。辛亥革命後,1912年將此門改名為中華門,改懸藍地金字「中華門」木匾。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前蘇聯專家的建議下,中華門於1954年被拆除。現址為毛澤東紀念堂。
長安左門:位於天安門左前方。規制與大明門相似。明清殿試後在此門外發榜,因此又稱「青龍門」或「龍門」。為擴建長安街,於1952年拆除。
長安右門:位於天安門右前方。規制與大明門相似。明清時在此門內的西千步廊勾決死刑犯人,因此又被稱為「白虎門」或「虎門」。為擴建長安街,1952年拆除。
承天之門:清朝改稱天安門。在皇城南垣正中。《大明會典》以大明門為皇城正門,承天之門和端門則為宮城正門的外門。《大清會典》則稱「天安門為皇城正門」,大清門為正門外的復門。城門建於城台之上,城台高13米,底部為漢白須彌座,辟五道門闕。城台上為九間五進重檐歇山頂殿宇(明初為五間三進),覆黃琉璃瓦,通高33.7米。1958年對城台進行改造,將登城馬道包入城台內。後又有多次改造、翻修和大修。
端門:在天安門之北,其規制與天安門相同。端門可以算作午門的外門,相當於周禮天子五門之制里的雉門或庫門。[註 3]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垣偏南,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木結構殿宇式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中辟三門,各有一對紅漆金釘門扇。門內另有東安里門,為隨牆門式建築。1912年曹錕兵變推翻張勳時被焚毀。2001年將遺址清出辟皇城遺址公園。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垣偏北。規格同東安門。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攤販不慎失火而被焚毀,後文化部文物局製作楠木模型紀念。
北安門:位於皇城北垣中軸線上。明朝時俗稱「厚載門」[註 4]。清朝改名地安門。規格同東安門,但體量稍大。1954年至1956年拆毀。目前正在商議重建。
宮城
編輯
1900年或01年,法軍用熱氣球拍攝的紫禁城。
故宮大修時維護中的東華門
主條目:故宮
宮城即紫禁城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四年。城牆周長3.4公里,高10米,基厚8.62米,頂寬6.66米,上有高0.84米的雉堞。城牆內外各包2米厚的城磚,內為夯土及石塊。城牆宮城四角有重檐歇山頂十字曲尺形角樓。宮城辟四門:
午門:宮城正門。建於13.5米高的凹字形城台上,正樓為九間五進重檐廡殿頂殿宇,左右為深闊各五間的方亭,向南各以十三間廊廡(俗稱「雁翅樓」)與南端方亭連接。乾隆朝後在城台左右兩闕下分置嘉量、日晷。城台正中辟三門闕,為過梁式方門,城台左右拐彎處有兩座掖門。
玄武門(神武門):宮城北門。五間三進重檐廡殿頂殿宇,無雀替。下為三闕過梁式方門。明清時此門外還有北上門,1950年代拆除
東華門:宮城東門,規制與神武門相同。
西華門:宮城西門,規制與神武門相同。
此外,《清會典》中有宮城辟六門的記載,是將午門東西兩闕下的掖門算作單獨的城門。《光緒順天府志》則引明代《酌中志》、《長安客話》,稱明朝紫禁城為八門[註 5]
。